《老子. 道篇》(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世人都认为美之所以为美时,丑的观念就产生了。人们都认为善之所以为善时,那么,恶的事情就会发生。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与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与短通过比较才会形成,高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作抑制;生养万物但不自持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们不居功,所以他们的功绩能流芳千古而不逝去。
【解读】
老子通过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圣人的无为处事之道。
美丑善恶,人性使然。万事万物,均会以自身特性发展,相互制衡才能长进,而为了顺应生存,才会有争有斗,在不断地协调中而统一。
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美”与“善”目的,往往去改变事物本真、心性面目,着意做假、伪装、欺瞒,使真假难辨。于是,有了尔虞我诈、欺世盗名、不择手段之辈,也有了“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众生世界,少不了美好追求。故美之美,善之善,是人类仰望向往,是人这习性本能,固然不可刻意膨胀,但也不能使其消亡。人们有所追求,有所善美,社会才能充满生机,人类尚可活力生发,我们需要做的是抑恶扬善,宣扬真善美,而不是灭善灭美。
圣人以无为的处事哲学,审度事物的阴阳消长,有为,有不为;或言,或身教,或言传身教并用。“灭人欲”使不得,引消彼长欲更狠;”存天理”口号甚嚣尘上的背后,那就是天理危机。
人性深处的反思,让人更加真实深刻地明白自己,可以让人发现生命的归宿。生命中的一切,都与人性有关,毕竟你我都在这美丑善恶的世界里,真实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