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岁末,腊月既始,一觉醒来,天地一色,一夜间,武当便成雪国。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四季更替,年复一年,2022这不平凡的一岁,终将在一场大雪中,宣告它的离去。 这一夜的大雪,给道院换上了白色的新衣,站在院前,望着远处银装素裹的皑皑群山,“无限青山遮不断,天地元从雪后新”这两句诗不由从胸中泛起。 总结过往,迎接新光,回顾2022,师行道院确是添砖加瓦,焕然一新的一年。师行道长日前便用“一门一亭一照壁,一泉一洞一坪场”两句诗来总结2022年的整建盛况。 一门者,进乡之牌坊也。学员千里而来,对道院的第一印象,便是这石牌门楼,为此,师行道长特意走遍了南阳几里石材厂,看遍门市几百个款式,最后选择了这款既简约又厚重的三孔三层式。石门牌坊搭建之时,师行道长爬上爬下二十余次,亲自检查安装的各个环节,细到每个垫片,都一一过目,以确保其安全稳固。 石门牌坊落成之时,前后两幅对联,显得格外精神。进门一联为“中国水都丹江口,太极养生武当山”,横批“师行道院”,师行道长常说,这是一扇修行之门、养生之门、武学之门,进门以此联照面,最合适不过。出门一联“一念一道学一生一武当,一悟一太极一路一师行”,横批“善结人间”,此联既是师行道长的人生写照,也是进门的每一个学员的写照。进门修身悟道,出门普德天下,缘起虽是一念,悟道却是一生,凡入此门,皆为同路,以太极悟道,以太极行道,学成出门即为师表。 师行道院大门正前方的上善池旁,添筑了一座悟道亭,亭前台阶由九块明朝古青石板铺就,这九块古石板,是师行道长亲自从十里八乡收来的,每一块都饱经岁月洗礼,斑驳有力,质朴敦厚,喻示着悟道就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过程。亭分六角,上书《道德经》水之六德,《易》乾卦数九而归乎道,坤卦数六而应乎德,登亭之九石,刚好与亭上水之六德相呼应。乾九阳而位下,坤六阴而位上,这既是《道德经》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哲学体现,亦是太极思想精髓之所在。 悟道亭上亦有一联“道在心心在道道道在心,人传善善传人人人传善”。道者,法也,万法由心;德者,善也,诸善在人。竣工后,道长每登此亭,口中都会吟上那句“常来常悟,常悟常新”,大抵这就是师行道长建亭之初衷。 上清台后面的这一小片空地,是道院之中心,道长在此处增建了一照壁,并把十六院志铭刻于此。院志四字四句共十六字“师承武当,行道天下,道在心田,善传人间”,此院志乃师行道长未假思索,从胸中自然流露得来。四句四字法古范式排列开来,左右上下,纵横交错,七种解读都能读出不一样的意境,甚是玄妙。 如果把整个道院划成一个圆,院志所在之处,正好是圆心,这喻示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把院志铭刻于心,这也是我们立院之宗旨,立院之根本。 玉清台位于道院第三层,年中师行道长在此开掘了一个“隐仙洞”,此洞深三十米,高2.2米,宽2米,洞内终年冬暖夏凉,古人亦有以洞存放瓜果蔬粮之法,日后此洞可作储物、闭关之用。 正门左侧的银杏林下,开挖了一口八卦龙泉井,悟道亭以水德归宗,右侧上善池乃阳明之水,左边置一藏纳之泉井,一阴一阳,一体一用,正合“龙泉活养上善池”之妙意也。 《易》“井养而无穷”,“往来井井,改邑不改井,乃刚中也”。学员至此,饮此一瓢龙泉,学成后而归诸四海,经年往来,前浪后浪,而井不曾改,此乃井德之无穷也。 上善池北面,开辟了一五千多平方坪场,作为广大学员停车之用。至此,围绕着上善池的基础建设,大抵告一段落。 师行道长常言,千条锦鲤,万朵荷花,一池善水,滋养众生,这既是我们道院内部的建设,也是在为美丽乡村添砖加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汇,共成一气。 凛冬将散,万象待新,回首2022,虽充满了艰辛,却又跟过往“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的宏道岁月不曾两样。千古行道未有容易二字,唯有心坚方能笃行不辍,从二十多年前踏进武当的那一天起,师行道长便立下相守一生、毕生宏道之志愿。 师行道院,别样武当,过往皆成序章,新篇还待写就。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同心同德,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并肩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