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篇》(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因为它平白无物;听它听不到,因为它少有耳闻;摸它摸不到,因为它太过微小。这三者的无法描述细节,它们混为一体浑沌般的存在,却始终贯穿于事物整体。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无法言状,一切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就是说它是无形的形状,是无象的表象,这个现象可以体会得出,但捉摸不到的,就叫做“恍惚”。在前面看不到它的头部,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部。。
依据古代先贤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指导或借鉴今天的所作所为。知道古往今来事物的来龙去脉,并顺应这些规律行事,就是“道”的要求。
【解读】
此篇老子告诉我们,道是神秘莫测而不可见的,道的玄秘特质是老子学说的根本,老子所阐说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所以在道德经中很多地方都是描述道的玄妙。老子目的就是让后人理解道,寻道而为,获得解决问题的高度智慧和圆满幸福的人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些恍恍忽忽的东西是什么?是人们通过“道”认识出来的思想和知识。“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学习前人认识自然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用这些知识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再总结出更新的知识,以指导后人更深层次的探索自然的奥秘。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前车之鉴、古为今用、道冠古今、能者为师。这些名言、俗话、成语里都包含有老子的“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思想体系。引申到青少年道德教育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要虚心的学习。
《苟子·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师说》中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代先贤的学习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学习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 ,人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青年人如果要想取得了伟大成就,就要勇于不耻下问,只要比自己有学问,我们就要向其学习。
人生,就像“道”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去摸索,去寻找人生的运动规律,目的是为了让人生更有意义,不枉人间走一趟。完美的人生,那就是带着计划,常怀谦卑之心,活好当下,不忘初心,奔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