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一词,早见于《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谓因高兴而物我两忘。后以“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忘乎所以。及宋,欧阳修《试笔·李邕书》:“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习练太极拳,得有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求形无意,求形求意,求意无形,得意忘形。
一、求形无意阶段
也称为搭架子、支架子阶段,从网络上,从公园里,跟着录像或老师,照样比划,依葫芦画瓢,这个阶段,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有如书法的基本功,点、横、竖、撇、捺,是一点也不能省略的。弓步、马步、虚步、仆步、歇步、独立步,进步、退步、上步、撤步、擦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眼法、腿法、气法、声法等,力求规范、标准而严谨。掌的高度,拳的位置,腿的方向,身体的结构等,要符合相应的标准。这样,一套拳下来,就美观大方,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而美,是所有能穿越浩瀚历史而保留至今并且能继续传承的最大动力。
当然,这个阶段还得结合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基本功的练习。
二、求形求意阶段
就是要求习练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熟悉太极拳招式的攻防含义,既所谓的说招、拆招。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而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没有了攻防含义的太极拳,套路打的再漂亮,也如同在陆地上的游泳,无论动作多么标准,下水就得呛水。
这个阶段,要学会懂得每个招式的目的,具体讲就是要知道肢体运行的方向、轨迹以及力点。既要知已,知道手脚配合的意义,又要知彼,知道对方的攻守和自己的攻守的关系。明代军事武术家戚继光在《练兵突纪》中说:“舞、对二事全然不通,与未习者为不知,”“能舞而不知对,能对而不知舞,虽精只作中。”又曰:“先舞,舞毕即以花枪对之,次以木刀对砍。”这里的舞,即指单练;对,指攻防练习。作为军事家武术家的戚家军统帅,他明确点明了“舞”为“体”,“对”为“用”的体用关系。
三、求意无形阶段
用意不到则懈怠,用意过甚则拘谨,用意当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如果是书法,练到这个阶段,就忘记了点横竖撇捺,挥手既成字,笔落惊风雨,字成泣鬼神,说得就是这个境界。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对太极拳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创立太极拳的张三丰教张无忌练太极,问道:“孩儿,你都记住了没有?”张无忌道:“都记住了”
再问,答:“忘记了一小半。”
再问,答:“已忘记了一大半。”
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
再问,答:“还有三招没忘记。”
然后,张无忌缓缓踱了一圈,深思半晌,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会儿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
这是张三丰在表明张无忌的太极神功练成了。金老爷子虽然是小说家,但从这里的描述既可看出他是了解中国传统武术、了解太极拳的,他对太极的阐述超过了很多太极大师。传统武术讲究“不招不架,就是一下”,太极练到一定境界,从力和劲的角度讲,就可以达到“空灵”的境界,当对方来袭,引进落空,让对方的力没有落点,形成“空”劲,这种“空”劲得经过长期科学规范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空劲没有前后,没有上下,没有左右,无内无外,既无攻人之意,亦无防人之意,正如这里张三丰所说,没有招了,无招胜有招,无招,你怎么破招?
四、得意忘形阶段
这里的“意”,源于前三个阶段,但高于前三个阶段的“意”。以意引气,引气攻病,用意念引导内气,与呼吸结合,意可内守如丹田、膻中,眼观鼻、鼻观心;意可外守如远山、近水、一草一木,待至达到一定水平,意可生空,空生静,静生定,定生慧,慧生从容。它抛开了身体的一招一式,心念的一思一动,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特性,将天、地、物乃至生命的规律,精辟的概括为“道法自然”,这个境界,是我们需要用一生来追求的,永远在路上。
当然,当下也有一种仅求意而不求形的训练方法。这里的意指攻防含义,每一招一式,皆按实战来,一点也不能夸大或缩小,完全模拟实战。所谓拳法力求实用,看似有道理,但却丢失了武术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美,而美是艺术的,是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话题。试想一下,如果插秧舞完全按插秧的动作,骑马舞模仿骑马的姿势,孔雀舞照孔雀的样式,这舞蹈,还有生命力吗?
太极是武术的一种,亦兼有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一个丰盈饱满的文化载体,一招一式折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我们只有遵循其内在规律,挖掘继承其文化精髓,才可使太极长久的服务世界,惠泽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