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是“武”的根基
——修炼感悟花絮(一)
去年九月的一天,我来到武当师行功夫馆,看到三清台大型道观练功场上,学员们正在热火朝天的操练各式武术,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武功的我,心里好羡慕的。我报了半年功夫班,暗暗下定决心,好好学几套功夫。
开始训练的头天,教练就给我们新学员讲了,首先一定要认真学好基本功。我首先学习的是武当太极十三势,认为是慢慢腾腾的太极拳,应该不要什么基本功,因此对练基本功没一点兴趣,连集体练功前的“压腿”环节,我都用来练套路。
半个多月过去了,不但“十三势”打不下来,而且能勉强打下来的“套路”,老学员讲也是“太极操”。我心中纳闷,实在是功夫没少花,每周的休息时间我都用来学“套路”了,为什么不行?难道我不是练功的“料子”?不,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我请教教练和太极拳打得好的老学员,他们都认为我是缺乏打拳基本功的训练。并且语重心长的说:打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自己认真分析,在打拳时身体都是硬邦邦的,有些动作根本做不到位,实际上就是没有练武的素质,也就是基本功。
从这以后,我把基本功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不但是在上课时间认真练,而且在课余和回到家乡也坚持练。压腿,踢腿,下腰,扎马步,配以手法、腿法、步法、眼法等基本功的全面练习。
为了学好武当太极十三势,在教练和师兄们的指点下,我把练好太极拳的“筑基功”作为重点,并逐步摸索和总结了主要练习“静功,腰功和柔功”。
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是:头脑要静,身体要松。那么怎样练好“静功”呢?我采取主要办法是:牢记拳谚讲的“百练不如一站”,也就是“太极桩功”。即双腿站立练功。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腿微弯曲度,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然后静站不动,眼睛微睁,头脑里默念着“入静,放松,无为”,坚持时间越长越好。同时也练习站三七桩和独立桩等。
练太极拳腰为主宰,一切动作都要用腰带动。我练“腰功”重视的主要方法首先是甩腰。双脚分开,双臂前后甩动。向下尽量触及地面,向后,身体后仰。甩动数次后,向后“振腰”,然后“控腰”,停住不动,坚持一会;其次是下腰。双脚并拢,双手上举,然后下按,尽量触及脚面或地面。反复下按,逐渐降低,称“振腰”。然后,两手抱住后脚跟不动,坚持一会,为“控腰”;再次就是拉腰。即上下对拉脊椎。双手先向前撑,再转向上,然后提起后脚跟,尽量把脊椎骨对拔拉长;稍停片刻,脚跟落地,轻轻震动,两臂从两侧落下;练习腰部运动,双腿都要伸直,不可弯屈。
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所以要特别注意练好“柔”的基本功。柔功就是通过旋转、缠绕、牵拉等肢体动作,揉活全身筋骨,充分伸缩肌肉,抻筋拔骨,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与协调性,防止骨骼僵化与肌肉萎缩。我在实际练习中体会到,练道家的“活骨气功”是练习“柔”的基本功的最好途径。所以我一般都在打拳前练“活骨气功”,我把她又称为“热身功”。
经过几个月认真而又艰苦的基本功的训练,自我感觉我的力量、耐力、速度,稳定性、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等这些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因为有了点基本功,现在武当太极十三势能打了,虽然离师行道长心得“太极拳:一幅流动的阴阳画面,一个与自然对话的诗人”境界还相差甚远,但自我感觉舒服,有时有和顺通达的韵味。另外分别学的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的套路都记住了,而且打起来自我感觉都进入了状态。
我习武修炼的亲身经历,使我深深感悟到:“功”是“武”的根基。这里说的“功”指基本功,“武”指武术。武术好比大楼,基本功就是大楼的地基,如果地基不扎实,楼就不可能盖的高,而且容易发生倾斜。所以武术基本功是初学者的入门功夫。基本功不扎实,武术就不可能做到眼到手到,也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基础功不扎实,会让武术动作不够连贯,使武术套路缺乏美感。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比较全面的提升,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学习武术才能事半功倍,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练习中的伤害事故,为学习和提高武术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员 丁逍遥
二0一八年五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