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诗人七天行 大道传承岂偶然
中央电视台《传承》栏目组来师行武馆拍摄
5月18日夜,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传承》栏目组进驻师行武馆。从19日起开始对陈师行道长为期一周的专访拍摄。《传承》栏目是一档大型人文纪录片,立足反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传承人的精彩技艺和人生故事。
“练习的要领就是快、准、平衡。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如果摔倒了手一定要扶住前面一个桩……”陈师行道长一边徐徐善诱的说着,一边认真看着弟子们踩过桩时的动作。轻功练好了,可将这种轻灵的身法贯穿到每个动作中,进可攻其不备,退可躲避要害受伤,遇到强敌时,亦可逃生保命。在桂花园中陈师行道长将这项古老练习步骤一点一滴的传予后人,第一天的拍摄在清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午后,在上清台开始了“倒挂金钩”的训练。“注意呼吸,把握住身体的平衡……”陈师行道长指点着要领,两位弟子倒挂在栏杆上闭着眼睛慢慢的调整着呼吸,汗水一滴一滴的滑落在地上。正如陈师行道长在第四期亲授班结业茶话会所说:“年轻时需要‘武练’,这样才能练出一身本领。”自古严师出高徒,这是一种蜕变的历练,央视的镜头也记录下了他们成长的汗水。
傍晚,上清台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灯火通明。弟子们在开始了深坑往外跳的训练,一遍又一遍。在功力增加后,就把坑里的土往外取出一些,继续提升。这是修炼轻功的一个必要环节。陈师行道长对弟子们说:“练习轻功的目的是让我们身心更轻灵,轻的是身体,灵的是心性。这样今后无论轻得多高,都不会忘记心中的武德。”如今通过央视《传承》栏目组的镜头将武当轻功的五个步骤全面的呈现了给了世人,以期将武当轻功发扬光大。
第二天,陈师行道长应邀去武当山开始为期三天的拍摄。“三生万物自祥和,人在天地乐逍遥。”平静的湖面倒影着逍遥谷的美景,也倒影着一位正在站桩的太极诗人,微闭双眼,体态闲静。一片树叶从空中飘落,在他面前划下一个优美的弧线,然后落入水中撞起一个小小的涟漪。正在站桩的人安然不动,似乎什么也没听到,有仿佛听到了一切。央视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在远处用镜头记录着这一个刻的同时也静静的感受着这“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金顶的拍摄是大家在武当最艰辛的一天,也是收获最大的一天。当时陈师行道长站在宽度不足两米高低不平的崖顶,呼啸的疾风从耳边吹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四周悬崖峭壁上只见白腾腾的雾气。对于有恐高症的陈师行道长来说,这次拍摄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当时他呼吸都感觉在颤抖,大脑一片空白,想不起任何招式,更别提现场演示。在打坐良久,想起了三丰祖师的《打坐歌》“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呼吸着山顶的自然灵气,恐惧被一点一点战胜,一招一式逐渐回归到体内,然后把武当剑的精妙挥洒自如地展现在镜头下。足足三个小时的拍摄之后,下山时陈师行道长第一次在缆车上睁开眼睛欣赏到了武当的美景,他战胜了先天的恐惧症,这种力量源于玄妙的武当功法,也源于他“弘道利生”的坚定决心。
在武当的拍摄结束后,紧接着又开始了在元和观的拍摄。元和观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十一年至十七年重建,明嘉靖以后又曾改建和重修,至今已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在此拍摄陈师行道长的轻功展示。在演示“蜻蜓点水”时,由于下面的学生不断的“化力”,陈师行道长需要不断的“提力”才能保持飞走状态,加上连日的拍摄疲惫,最后以致于超出他的身体极限,导致左脚脚跟腱拉伤。但他仍然坚持带着伤完成了“蜻蜓点水”、“登壁”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使“四脚点瓶”的绝技再次完美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结束了七天的拍摄,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和武馆依依惜别。为了发扬武当道家文化这个共同目标,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和陈师行道长在七天的拍摄过程中一起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这七天的拍摄是默契、是理解、是感动。一起起早贪黑,一起攀爬悬崖,一起经历风雨。为了全方位的呈现武当功法,一个动作甚至要拍十几次,一天的拍摄也可能只凝聚成一分钟。通过此次央视《传承》栏目组的记录,一定会让你对武当武术与道有全新的认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道家文化是它的根,而武当道家文化和武当功法更是道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传承它,让世界体会到它的魅力,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河中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