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论》谈太极养生

从《太极拳论》谈太极养生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可谓是太极拳的经典,将中华文化的核心 —— 即太极思维,与中华武术融为一体,将太极拳提升为智慧拳、哲学拳、养生拳……当今太极都是以太极理论来做指导的。

  大多数太极爱好者普遍以太极拳的套路为入门,要从一招一式练起,既要健身,又要技击。然,在自然道养生文化,所推广的太极养生课程最初阶段的学习是以太极的功为主,从练气入手,伴随习练的深入才会学习拳势组合。修炼太极拳,我们首先要明了它的根本宗旨。不应只在技击中争谁输谁赢,而是应该寻求自我生命的境界如何转化提升,这才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我们不能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仅局限于技击方面来理解,把精华的东西丢了。太极之理,只有在经常修炼时,方可以领悟。

  太极形始的原理

  《太极拳论》一开始就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是指当太极运化时,那看不到摸不到的,也就是混元一气。太极的观念,可以用太极图来看。太极图中有两点,分别代表阴、阳,因此整个图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且这两点不是对立面,是融合在一起的,阴中有阳使趋于动,阳中也有阴使趋于静,也就说明了阴阳互用的道理。这就是太极的概念:无限高远的,不可知的“有”。 一开始只是一种自然观,但人类开始用这种观点去思辨,从自然的变动转化成人为的意识,就成了一种道德品性的修为。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太极是不分动静的,往动上走称为阳,往静上走称为阴。阴长阳消,阳长阴消,太极拳就是用这种道理来打拳的。 太极拳的动静相兼、阴阳互补的中庸之道,充分体现了阴阳协调的关系和矛盾转换的道理。

  由身的训练到心的思辨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太极的修炼可以从身的训练一直修到心的思辨。人是由有形的精(形)和无形神、气三者统一的整体,本是一太极,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伴随人的后天成长,自为知识情欲所惑,阳衰阴盛,故身躯日弱。所以太极拳一开始从技艺上学习, 便强调的是正形气,知守一,觉变通。正形气就是让身体与气能正,理与思想也能正。人生当中如能做到正形体,思想能正,那掌握的气就能罡,太极拳最开始的目标在训练这个东西。

  像跪坐、站马步,结构合乎要求:如周身中正,提顶吊裆,含胸拔背等等;呼吸要合度,要符合呼吸的要求;动作要合法,动作得按照要求的路线走;更重要的是神和气得合度,这就是正形体。当肢体结构摆好了,材质才能转换,质才能变换。太极拳一开始先教正,在内心随时要反思,是否行、走、坐、卧均有正,到后来就会知守一。一就是理,阴阳互用,动静互补,刚柔相济,这些都有它的道理存在,依循这些道理来训练,才可能觉变通。技艺要训练到很灵巧,才有可能觉变通。当技艺成熟后,觉就出来了,这时太极拳是变化万端的,爱怎么变就怎么变。也就有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其实,拳法、招式皆为太极表现的载体,功为基本,而将太极之理融入思维,活用于生活,那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气沉丹田,因应万物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是练太极拳的根本要求。把百会虚领起来,气要下沉到丹田。腹部放松,含胸拔背,这都是帮助气沉丹田的。快速变运的社会,很需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因为当今社会多为心浮气躁之洪流,就像一杯水一样,一直不停的搅动它,很难见其清澈透明之性。很多人“平时容易平心论,遇事乱心在一瞬”。一碰上事,如仓促之间对敌,就乱了,神定不住了,情绪也不稳了。练太极拳时和日常生活不一样。练拳要进入拳的境界,要改变生命活动,把乱七八糟的思想停一停,自己心不动,能沉下心来,气也就自然而然潜下来。

  我们现在练基本功练调息,这样既集中精神,又把神往里面敛。我们平时之所以神不能定,就是因为神不能守身,神跑到外面去了,里面没有看家的。调息的目的是精神活动和气的活动结合到一起,使精神的内聚力增强,这样气在身体里边就稳固了,神就容易定了。我们的神不光是定下来就够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忙,在应付周围环境时能够保持自然,不急不躁,能够沉得住气(把气沉到丹田里边)。有了这个不动心,对事物的认知也就能愈来愈灵敏与透彻,才能够处理得当。太极拳不是一种固执僵化的技术,它还包含了很深妙的思辨。会气沉丹田, 精神灵明、感而遂通就会知机,知“创新”之势。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我们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液体,液体会顺着地心引力变动,太极拳是很奥妙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因它把身体变成柔性的模式,它不用克服地心引力来运动,而是顺着地心引力,以身体的重力为驱动为来运动的。太极拳最开始的目标在训练身体结构合乎要求,在循序渐进的习练中,慢慢就会懂得劲路的变化。自己慢慢体会在周身中正的时候是什么样,偏了以后是什么样,纠正后是什么样。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得里面的气、意的变化,要想把别人听得很清楚,那做不到,也就很难随人之势以为进退也。处理日常矛盾时,常会表现出“顶牛”之态。懂劲之理就是以虚避实,以实击虚,随机变化,则自然解双重滞涩之弊,也是四两拨千斤之理。倘若不能明此理,就算数年练功也还会处处“自为人制”。

  在太极拳中,这是很重要的心法为“舍己从人”,能舍己从人者,才有办法知己知彼。不能知己,就不能知人。现在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很容易会固执,自我意识很容易膨胀,而无法“舍己从人”。也就很难用客观、宽容、留余之心为人处事。太极大家杨澄浦曾言:“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便得落实之妙,由己反不能由己,能从人便是由己。”

  全体大用的拳道一体

  太极拳是最好的实践功夫,因为不是坐在那里想的,而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实践,并且和心灵互动,就是用一个有知有觉的我,去感受那原本如是之理。太极拳从身的训练可以一直修到心的思辨,如果对事物的起坐动静都能有知有觉,就能知道其来龙去脉,那一定能看得开、放得下。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关键词:太极拳论 太极养生

上一篇: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奥义
下一篇:太极拳古典拳论养生解析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