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水文化

太极拳的水文化

   华夏文化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在众多极富魅力的文化中,缘起于感悟自然的水文化,尤显民族特色。民族水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已悄无声息地浸润于国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实践之中,不仅影响着国人对气候、地理的认知,而且对华夏政治,甚至思想体系等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如“以水为师”、“上善若水”、“知者乐水”等,就表达出了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水文化的巨大感召力。而作为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太极拳,它的拳术理论、技击原理等,不可能不受到“水文化”的熏陶,不可能不打上水文化的烙印。

   1 精神层面水文化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所谓水文化就是“民族文化中一切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水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水是万物离不开的生命之源,人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水。如人们把有序的生活称为“井然有序”,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称为“市井之人”等,皆与水有关;二是人以水为载体,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我国至今还流传着源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三是人们通过审美和联想,把水拟人化,形成了许多关于水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载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以水为媒的爱情故事,水的柔软和缠绵,在此被作为爱情的象征;又如,《道德经》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记述,在这里,水性的无私和包容,被老子一语道破。诸如此类关于水的人文化描述,不胜枚举。由此可知,水文化产生于人对水的生活感知和对水的人文化提炼。

   “水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涵。”就精神层面而言,水文化的内容,主要从水的外在形态和水的内在品质两个方面来演绎。

   水的外在形态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水无常形”、人无常态。自然界的雨、雪、冰、雹、霜等都是水的化身。姿态万千的水,演绎出了不同的水文化。如,将水置于杯中,它便是杯的形状;将水放入水池,它就是水池的形状。它适应各种容器,而本质、功用却不受影响。水的这种随处而安、随方就圆的特点,演绎于人,就是为人处世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与不同习俗的人交往时,应入乡随俗,尊重别人的文化。这种发韧于“水无常形”的处世法则,引领着为人的圆通和社会的和谐;二是水势绵绵、人势有恒。流动是水的自然属性,孔子面对着汤汤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对孔子而言,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水,而且还从水中看到了勤奋不缀、克难精进的精神。这种精神喻之于世,就是久滴之水,可穿透顽石;常流之水,可磨石成卵;递进于人事,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迁移于习修太极拳,就是“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三是水贵清澈、人贵自省。水可以洁净污浊之物,也可以自我净化——“流水不腐”。水的这种特点人文于人,就是人贵自省。先贤常“日三省吾身”,时刻警示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这种警示又常通过观水、用水来实现。如《孟子》中说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呻就说明,感知、体悟水性,是人们获得启迪人生、净化心灵的“自省”修养方式之一。

   水的内在品质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上善若水”。水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更有精进于心灵的精神上的熏陶。如“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普遍地给予,不存私心,就像是人的“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就像是人的“仁”;流往低处,坚定不移,就像是人的“义”;聚集潭渊,深不可测,就像是人的“智”;泄于万仞,毫不犹豫,就像是人的“勇”;任入容器,恪守水平,就像是人的“公正”;千回百转,不改东流,就像是人的“意志”等等。这些对水德的赞颂,看似讲水,实为述人。因为这是从不同的角度,以水来比喻人的性情和美德。二是“知者乐水”。从古至今,大凡人杰,无不“乐水”。为什么呢?因为“乐水”可以获智、益智。如《淮南子·原道训》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水”为何能作“人师”?原因在于“水”善于“身教”。如,当水被山挡住了去路,它就会绕而行之;当水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摧堤决坝;又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涓涓细流,终归大海”;再如,水不会因身处雄山险滩、激流飞溅而高傲,亦不会因身处小河、缓缓流淌而自卑,等等。“水”的这种“身教”,常被人觉而悟之、学之,并退而应用于人事:解决问题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而不是气馁、停止不前;执政者要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尽力帮人民解决困难,这样人民才会拥护;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虚怀若谷的心境,从善如流的作风;人无论身处何职,都应摆正心态,不骄不躁,等等。

   2 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精神层面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里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2.1 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2.1.1 水无常形,拳无常式

   不同形态的水,可以显现出不同的气魄。液态的水,会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因势利导;固态的水,有棱有角,凸显节气;气态的水,显即为云,隐则成风,超凡脱俗。

   就太极拳而言,“水无常形,拳无常势”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太极拳派别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杨式太极拳动作舒展,犹如静水缓流;孙式太极拳刚柔相济,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一如迭岩流水,梯次流淌;陈式太极拳动作迅捷,或内劲猝发,或动如烈风,有如湾多滩急的旋转急流;吴式太极拳着重柔化,功力精微,就象缓缓流淌的小河。然,不论是何种派别的太极拳,它们的拳理是相同的,犹如不论是液态的水、气态的水,亦或固态的冰,它的本质都是“水”一样。二是太极拳拳式的变通会随人而化。各式太极拳皆有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特点。但是实战中,太极拳的拳式是灵活多变的,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因势而化,完全根据对方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策略,一如水不会以一成不变的状态存在一样。可见,太极拳的“拳无常势”,与由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水文化——“水无常形”,神出一宗。

   2.1.2 水势绵绵,拳如行云

   水一旦流动,势必绵绵。不论是潺潺流淌的溪流,还是气势磅礴的瀑布,其流动之势,无不绵绵。而且在流动不绝之中,不失却整体。先贤有感如此,并将其精神构植于太极拳,成就了太极拳“拳如行云”的风格。

   在太极拳中,由“水势绵绵”而演绎出的“拳如行云”,其解有二:一是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将手放入水中,则手不仅仅是与直接接触的水发生作用,而且与之成为整体的远处的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体现在太极拳上,就是“一动无不动”。如太极拳只要与对方搭上了手,就会“一动而力发全身”,就会不仅仅是在手上与对方发生关系,在胳膊、腰、腿,以及全身上下,都与对方有关联、发生作用。二是水的流动绵延不绝。水一旦流动,就会绵绵不断,这种特点迁移于太极拳,其义又有三。一为一旦走式,就会招招相连,行似流云,动若流水,犹如抽丝。如《十三势长拳解》说:“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绝,周而复始”;又如《太极拳论要解》说:“劲断意不断”;再如《太极拳谱》说:“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等等这些,都深刻体现了“拳如行云”这一要义。二为一旦行功,就会拳意绵绵。如《十三势说略》说:“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又如《太极拳谱》说“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再如《太极拳十大要论》说:“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不仅皆印证了太极拳“拳如行云”的特点,而且都深刻地再现了太极拳“拳意绵绵”的精神实质。三为一旦走架,就会气息绵长。如拳谱《十三势行功心解》说:太极拳“以心行气”,引气入丹田,“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必须顺其自然,“乃能便利从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和“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气息绵长特点。等等这些,说明太极拳的“拳如行云”,与由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水文化——“水势绵绵”,如出一辙。

   2.1.3 水贵清澈,意注丹田

   水的清澈,缘于水能扬清激浊、荡去浑秽,起于水具有“自省”、沉淀、净化的能力,发于水恪守“时时勤拂拭”旧的精神。先哲有感于水能自清及清澈后的功利,将其精神构植于太极拳,造就了太极拳“意注丹田”的特点。

   “水贵清澈”,于人身上,就是心无杂念。呈现于太极拳,就是在习修太极拳时,要“不强用力,以心行气”;要以意导之,意动身随,圆活如珠。何为意?意就是意念,是“心”的产物。它的特性有二,一是具有运动性。“意”可以随行拳走架,运行至身体各个部位,甚或发放于外。如“意注丹田”、意达指尖。二是具有引导性。“心”的统帅作用是通过“意”来实现的。若把“心”比作“将军”,那么“意”就是“信使”。行拳走架时,身息的调整,气血的调运,内劲的蓄发或吞吐,都离不开“意”的引导。就太极拳而言,“意”应注入丹田,因为只有“意注丹田”,恪守于一,才不会因怒喜思悲恐太过或不及,而损伤肝心脾肺肾。这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意”的修练,可增强脏腑的功能,提高对情志变化的耐受力;二是通过“意”的修练,可陶冶心性,提高把握情志变化的能力,从而获得积极、健康、愉畅的心境。

   “意注丹田”可使人思绪沉淀,情志旷达,头脑清新。犹如沉淀之水才会清澈一样。太极拳从起势到合太极,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从前一势接到后一势,没有一势是不用“意”节节贯串,即意到气到力到。若不能专心于一意,气、力便断了。这就要求习修者应像水那样,摆正心态,不被外物所干扰,只有这样,才会做到“清水出芙蓉”。可见,太极拳的“意注丹田”,与由水的外在形态演绎出的水文化——“水贵清澈”,法于一脉。

   2.2 水的内在品质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2.2.1 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水之“善”在于,它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不图回报;它容清纳浊、洗涤污淖为而不争;它避高趋下、度量宽大做事厚道,等等。世人将水的这种“善”称之为“上善”,拳门感知其“善”,将其“善”意融入太极拳理,铸成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特色。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与习修太极拳的真谛,魂魄相合。如拳谚日:“修炼为之教。”而习修太极拳正是这种修身养性、教人向善的方法。我们知道,技击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古往今来,大部分拳术的本质是克敌制胜,更有甚者,追求一招毙命。所以,招招制敌,一出手便击人要害,成为了大多拳门拳术的法则。而太极拳是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贵柔不争”和儒家的“持守仁义”于一体,以养生为本、技击为末的“道德拳”,始终“一以贯之”地本着“舍己从人”的原则和“彼不动,己不动”嗍的理念。在克敌御侮时,不主张主动出手,所有变化皆根据对方来势的变化而变化。一如《太极拳谱》所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一旦碰触,“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让对方陷入力不从心、身不由己,“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状态,而遵循“慈悲”、“不争”、“仁义”的法则,以制服对手为目的,绝非取命。太极拳的这些“以柔克刚”的特色,皆饱含着“上善若水”的水文化内涵。

   2.2.2 智者乐水,因变示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即: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智者为何喜欢乐水?在于“智者”和“水”二者皆“好动”。聪明人应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应“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可一成不变,才能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智者总是活跃而乐观的。

   就太极拳而言,太极拳的技击智慧,与水文化中“水的智慧”同源,具体体现为“因变示奇”。搏击之时,太极拳要分析对方的变化,并根据对方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太极拳解》说:“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就体现了太极拳“因变示奇”的智慧;又如《打手要言》说:“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要顺手从势,依对方来意,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类似水的柔弱胜强来智取,也深刻地阐明了此意。而其他拳种,大都是两方相抵,都以硬来,尚未交手,而胜负已分。等等这些,皆说明太极拳汲取水的文化“智者乐水”,而演绎出“因变示奇”的拳理。

   太极拳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水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所演绎出的精神层面水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独特的太极拳文化。其中“水无常形”被太极拳吸收,使得太极拳各派别的风格特点迥异,彰显着各自的魅力,同时也铸就了太极拳拳式的灵活多变;“水势绵绵”迁移于太极拳,使太极拳凸显出了“行云流水”、“行动如抽丝”的拳术特色;“水贵清澈”融入太极拳,形成了习修太极拳要“意注丹田”的拳理;“上善若水”涵构于太极拳,成就了太极拳荣称“道德拳”的美誉;“智者乐水”润泽于太极拳,给予了太极拳“因变示奇”的智慧。我们研究精神层面水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旨在揭示它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以期重构太极拳的文化元素,并为太极拳的发展,添加成长的养分,这对传承、弘扬太极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

上一篇:心静则太极
下一篇:太极拳的境界:拳由心画

相关文章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