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术之一,它具有技击防身和强身健体的双重作用,经络与这两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人们常可在一些武侠传记中看到某武士在打通经脉后武功大增,成为一流高手。在现实的练武过程中,我们亦已体会到经络的存在,并通过导引经络使武术技击提高。其次,从人体发生学知识看,在人体形成的早期胚胎发育中,胚胎的营养输布和代谢物的排出,全部是通过细胞间隙中的扩散完成的。此时的细胞间隙,就是最原始的经络。在胚胎发育的第三周初开始出现血管,直至第五周末淋巴系统形成,这时的组织间隙在长期的“冲刷”下,已发育成了相当固定的网络,这就是人体逐步形成的经络系统。它在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形成之后,仍然扮演着输送气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角色。可见,经络对于人体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在经络系统与武术运动的关系中亦蕴含着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使得中国武术与西方拳术之间有着质的不同。

  练武者,“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是相辅相成兼顾结合内劲的统一体。所谓内劲,是一种人的整体力,其中包括从地面反作用到发劲点的力。内劲的产生和运用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它需要在师父的口传心授下进行长期的导引经络、节节贯通、气沉丹田等磨炼,这就是中国“功夫”的含义。经络究竟是什么?人体结构包括骨架、血肉、内脏、筋皮及水分。除此之外,还有“气”。人体从头至脚各处间隙都充满着“气”。根据科学实验证实,这种“气”实际上就是一种雾露样的“组织间隙液气”,这些“气”组成的通道就是经络。因此,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及皮肤,并沟通人身上下内外的输送通道。《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分布于体内深部的大多为经脉,而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则为络脉。为此,《灵枢经脉》篇载道:“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为“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它们都属于经脉范畴,其名称同十二正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洛和孙络之分。经络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体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络与阳阳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匮真言论》对此作了详细论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如具体落实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可分。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所以,《灵枢·寿夭刚柔》篇说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根据经络在人体四肢、躯干的循行路线,又可分为阴经和阳经。例如,十二经脉就分为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此外,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和络脉等,都有阴阳之分。而在经脉内的经气,则通过腧穴的不断调整以保持阴阳经气的相对平衡。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阴与阳,皆有腧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练武者功力的提高是周而复始循环序进的,循环越快,身体素质的变化就越快越好。在导引经络方面,须注意阴阳不协调的时候。诸如在导引手太阴肺经时,足太阳膀胱经及其它的经脉要受影响。为此,导引经络必须循序渐进。周天功直接练任督二脉,它们统御着人体的六个阴经和六个阳经。统六阳经的是督脉,统六阴经的是任脉。就中医讲,督脉是诸阳之会,任脉是诸阴之会。从这两个经脉着手练功,然后带动人体的六阳经和六阴经。由于经络阴阳的变化带动了人体的表、中、里内内外外的变化,从而使人的整体功力发生改变,目久逐步提高。

  二、经络与脏腑

  经络与脏腑有直接联系,每一经脉各属一脏或腑,并以其所属脏腑命名。“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指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行是循环贯注的。《灵枢·营气》就其具体流注次序作了详细描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问,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颅内,注目内眦上,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至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人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肋,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三、经络与肢节

  经络内与脏腑联系,外联肢节分布于体表。从《马王堆帛书》中的十一经脉,到《黄帝内经》变成了十二条经脉,并有了明确的表里经和同名经关系。从十二经脉的分布来看,手三阴经都分布在胳臂的内侧(阴面),而手阳明在前侧面,手太阳在后侧面,手少阳在胳臂的正背面。如果让胳臂自然下垂,则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足部的六条经脉完全相同。在身体躯干部,足阳明在前,足少阳在侧,足太阳在背,仍然与四肢的情况大体相同。由于躯干只有三个外侧,故这时的足三阴经应该循经行躯干的内部,这样符合“阳在外,阴在内”的中医阴阳思想。 经络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路线,二是功能。经络的路线在人体线路图上较清楚,但它的功用较为复杂而难理解。这个问题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亦有所讲解:“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即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通道的性质,就中医而论,它能行气血,亦能传递病邪。对于气血,《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行满溢盈瘀渗灌泄”等动词,诸如“血和则孙脉光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这些述语表明,气血是一种动态流体性质的物质。而通道相当于约束流体,使其定向流动的边界结构。经络的状态亦是可变的。《黄帝内经》中常使用“通张涩滑实虚”等词来描述经络通道的状态,诸如“脉道以通,气血乃行,……阴阳已张,因息乃行。……气道涩”等等。当然,经络相对于气血还是静态的。要清楚经络与气血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气血的实质。关于血的概念,古代与现代差异并不大,关键是气。如果气的实质弄明白了,那么经络的实质也大体知道了,经络与气血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就好比电流与电线,电流的实质是电子运动,电线就是一种能使电子自由运动的晶格结构物质。关于气的概念,一是元气,二是营卫之气。元气,即胎息之气,是婴儿在母腹中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内气。这种气就是先天元气。高层次的胎息,是指与天地同其呼吸。营卫之气,是人体饮食谷物下胃和人体呼吸自然空气入肺,经过人体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加工后所产生的营料气血。这种气是后天之气。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具体讲,营气具有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这是指营阴的方面,即营养较深部的组织。卫气(狭义的气)能温养肌肉,滋润皮肤,充实腠理,控制汗液的分泌,是营阳的方面。即营养较浅的组织。营气可化成血,卫气可化成汗,这些物质之间可相互转化。所以,《营卫生会篇》在论述营卫气血的关系时指出:“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由于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没有经络的运输,血气就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气血的功能实质就是经络的功能。

  五、经络与肌肉

  肌肉系统是人体中最丰富的外周组织,它受中枢神经控制,可产生紧张和松弛等不同的状态,还存在着复杂的反射关系。这与经络畅通与否、心理调控情况,以及各经脉和络脉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外练筋骨皮”,一个习练者在练功的过程中,宁静自然、放松肌肉,是疏通经络最基础的功法之一。《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容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清楚地说明气道——经络的畅通与否,与肌肉的滑枯有直接关系。而肌肉的滑枯又受气血盛衰的影响。在中医针刺得气表现为针下沉紧,证实是梭内肌收缩的结果。而得气中最主要的感觉——胀,也与肌梭的兴奋传人有关。另外,在循经感传实验中,当叩击锤碰到经脉线时,肌肉会产生不由自主的抽动现象,强烈时整个胳臂(或腿)都能自动抬起。这些都证实了经络与肌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六、经络与穴位

  经络与穴位是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概念,穴位是叉点状,经络是路线状。从许多穴名取自循经路线的部位来看,穴位就是来源于经脉上的一些特殊的叉点。从中医的循经按穴道理来分析,经络的“不通则痛”和穴位的“以痛为腧”的原理,则形成了穴位是经络调控点的关系。当然,也有一些穴位,诸如背腧穴和阿是穴,它们与经脉的关系不太大,但在中医上它具有止痛的治疗意义。《灵枢·背腧》中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所以,这里指的穴位是经络线上的穴,即经穴。

  经穴的关联处主要表现在,它是气血游行出入的部位。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的:“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里说的节或会,即穴位。古人认为,节并非皮肉筋骨的组织,它同样具有运行气血通道的作用。所以,三百六十五会,也称为三百六十五络。但须注意,这里气血运行的方向是出和入。因此,穴位的通道基本上是垂直于皮肤表面的,从皮肤表面来看是一个点。这些开口于皮肤表面的点,起到与自然大气交换物质的作用。即“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素问气穴》)。总之,说到经络就必然涉及到穴位,搞清楚经络循行路线与穴位的连线关系,以及经络线上的经穴与非经穴部位的关系,穴位对经络的调控作用,这些对练功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经络与武术

上一篇:拳劲的求取之道
下一篇:太极养生:气为音意为声

相关文章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