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洒在武当山的诗情画意

挥洒在武当山的诗情画意

挥洒在武当山的诗情画意

  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暮春,时距王世贞第一次登临武当山已四十八年,又有一位名人登上了武当山,他就是当时的湖北公安县人袁中道。

  地灵则人杰。常被人与云梦烟霞、荆楚灵气联系在一起的"公安三袁",几百年来,曾令无数后人景仰和尊崇。他们是老大袁宗道 (公元1560——1600年),字伯修,号石浦,又号玉蟠;老二袁宏道(公元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老三袁中道(公元1570—1626年),字小修。三袁兄弟的名字常被人弄混,原因是三人的名字里有"中"字或"中"字的近音:老大宗道和老三中道,南方人读来几乎是同音,老二宏道则以其字中郎著称,称谓中也含有一个"中"字。由于这个缘故,今人习惯于用他们的字来称呼他们。

  说到小修,可以说知弟莫若兄,最了解他的还是大他两岁的二哥中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中郎为小修的诗集写过一篇序言——《叙小修诗》,在概括小修不同凡俗的人生历程时,中郎强调了两点。其一,小修读书极具个性。儒家经典一向被古代读书人视为安身立命之所在,而小修却"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旁及西方之书,教外之语,备极研究"。他对佛家和道家学说的迷恋,正如伯修所说,"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语言"。小修的文章因而别具风格。其二,小修为人极具个性。以孔子为先师的儒生不赞成读书人棱角太分明,认为读书人处事应循规蹈矩,小修却"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其视妻子之相聚,如鹿豕之与群而不相属也;其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这种亦狂亦侠的生活方式,正是所谓名士派头。

  三袁兄弟中,小修在科举考试中经历的坎坷最多。伯修二十七岁举会试第一,中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而小修直到四十六岁才登进士第。功名不遇,这使他的心绪较为复杂。中郎说他:"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这里"沉湎嬉戏"指的是嗜酒纵饮。小修年轻时自命豪杰,呼卢喝雉,常聚众痛饮达旦;中年后依然故我,但时常感到身体难以应付这种生活,他给朋友写信说:"自念生平,无一事不被酒误。学道无成,读书不多,名行不立,皆此物之为祟也。甚者乘兴大饮后,兼之纵欲,因而发病,几不保躯命。"据小修自己说,他之所以长年游山玩水,目的之一就是改变这种不节制的纵欲生活。

  对古代文人,小修格外倾慕的是陶岘。陶岘是唐代开元年间人,袁郊所著《甘泽谣·陶岘》即以他为主角,是作者所欣赏的"逢奇遇兴,则穷其景物,兴尽而行"的名士。陶岘本来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但生不逢时,遂"自谓疏脱,不谋宦游",把精力消耗在怡情悦性的享乐中。后来他从南海郡守处得到了三件宝贝:古剑、玉环及"善游水而勇健"的昆仑奴摩诃。"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环剑,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就这样过着不慕仕进、专事旅游的浪漫生活。

  陶岘钟情于山水,一方面固然出于个人情趣,另一方面却是借以排遣抱负得不到施展的不满。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入世之志向来强烈;一旦生活迫使他们从这种人生追求中退出,其受到压抑的才情和生命力便需向其它方面释放。这是一次剧烈的释放,所以在力度上异乎寻常。陶岘的慷慨多气,傲然漫游,便是其力度的显示。明白了这一点,再来读小修的《游太和记》,感受无疑更加深切。

  小修深通游道,他那本专写旅游见闻的书《游居柿录》,趣味盎然,喜欢旅游的人,不可不读,因为该书在旅游方面确有心得。小修游武当山,偏不走别人爱走的大路,而是选剑河、玉虚岩、琼台观一线,先观武当山之溪涧。小修游武当山的感受,因而与一般人大为不同。很多人说,武当山的风景缺少水的渲染,而小修对武当山的印象却是,"生平观水石之变",没有哪一处超过了武当山。他在《游太和记》中不无得意地写道:"余拉游侣,请先观水,为山灵解嘲。乃行涧中。两山夹立处,雨点披麻,斧劈诸险,无不备具,洒墨错绣,花草斓斑,怪石万种,林立水上,与水相遭,呈奇献巧。大约以石逆水而不得往,则汇而成潭;以水间石而不得朋,则峙而为屿;石偶诎而水赢,则舒徐而容与;水偶诎而石赢,则颓叠而吼怒。水之行地也迅,则石之静者,反动而转之,为龙为虎为象为兕;石之去地也远,则水之沉者反升而跃之,为花为蕊为珠为雪;以水洗石,水能予石以色,而能为云为霞为纱为翠;以石捍水,石能予水以声,而能为琴为瑟为歌为呗;石之趼避水,而其岩上覆,则水常含雪霰之气,而不胜泠然;石之颅避水,而其颠内却,则水常亲曦月之光,而不胜烂然;如此者凡二十余里。"从"水石之变"的角度来写武当山的魅力,小修写得最有特点。

  小修还写有一篇《书太和记后》,也可以说是《游太和记》的附录。在这篇洋洋洒洒的附录中,小修告诉我们,武当山胜景之多,即使是那些"山中黄冠"(修炼于山中的道士们),也有没去过的。他觉得游武当山至少要用八天时间,而且,"游侣宜少","仆从宜简","舆人宜健","山资宜多","果饵宜储","山志宜携",缺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可能尽赏武当山之胜景。读了《书太和记后》,我的感受是,小修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驴友,武当山与小修以及小修的文章相得益彰,令人神往。

  小修把诗情画意挥洒在了武当山上,武当山则以其绝代风华与之呼应。

关键词:武当山 诗情画意

上一篇:金庸回信:对武当山仰慕已久
下一篇:武当山景区五一小长假呈现全域旅游新亮点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