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真武铜像现明朝藩王名字

武当真武铜像现明朝藩王名字

  在市博物馆“仙山琼阁武当山”主题展厅,馆藏着一尊看似普通却极其珍贵的明朝真武铜像。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这尊铜像须弥座背后及侧面铸有74字铭文!专家研究认为,这与明朝朱元璋分封的藩王西河王府、庆成王府等宗室有关。特别是铭文中提到的慎钟,极有可能是明朝庆成王朱济炫七代孙朱慎钟。那么, 这尊一级武当文物缘何馆藏在十堰?铭文的内容又记录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真武铜像铸有神秘铭文

  前不久,记者在十堰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志军的引导下,走进“仙山琼阁武当山”展厅,见到了6尊精美鎏金铜像。其中,3尊真武坐像、1尊灵官像、1尊周公像、1尊桃花像,它们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有一尊看似普通却极其珍贵的明朝真武铜像,它的须弥座背后及侧面铸满了密密麻麻的铭 文,共计74字。

  此真武铜像,通高74厘米、座长45厘米、座宽32厘米,须弥座背后及侧面铸造了神秘的铭文。铭文内容为:大明国山西平阳府晋西河王府宗室会首,奉国中尉,慎錞,慎钟,于万玉,冯时雨,杨尚乡,朱天辉,燕国宾,席思恭,王应科,张鹤,敏□,乔门张氏,襄陵县金火匠栗复共造,万历四十八年五月吉 日。(注:□为辨认不清的字)。

  刘志军介绍说,铜像的铭文明确记录了其铸造年代为“万历四十八年五月”,从造像的形制特征来看,与武当山各庙观内所供奉的造像基本一致,结合其流传经历,当属武当山庙观供器。铭文现山西藩王名字

  那么,这74字铭文记录了什么事呢?

  武当山始建于唐,在明朝达到顶峰,被称为“皇室家庙”。根据历代《太和山志》、碑铭、神像铭文显示,武当山供奉的造像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历代皇帝和官僚贵族铸造斋送的;二是,历代道士在山上建殿塑像或募缘铸造神像请回本山供奉;三是民间信士施财在山上或在山下塑造成形后斋送上山安奉。

  刘志军研究发现,从铜像铭文“大明国山西平阳府晋西河王府宗室会首,奉国中尉……栗复共造,万历四十八年五月吉日”来看,应为山西民间信士在当地铸造好后斋送到武当山上供奉的。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统治天下,开始分封藩王。庆成王朱济炫,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嫡孙。朱济炫是晋王朱棡与妃子樊氏所生庶四子,朱棡是朱元璋与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哥。朱济炫出生后,报到朱元璋那里请封。那时,朱元璋刚刚在庆成殿举行了庆贺功名成就的筵宴“庆成宴”,听到禀报后龙颜大悦,遂以该殿名赐给朱济炫为号。因此,众多郡王中,仅有朱济炫不以地名为封。

  铭文揭藩王后代供奉铜像

  明朝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庆成王朱济炫被封潞州;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以从征有功徙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晋王府庆成王这一支,最为民众津津乐道的事情是其王府宗室繁衍后代的惊人速度。史料显示:庆成王朱济炫身体好,一下生了100个儿子;其曾孙端顺王奇浈,也生了70个儿子。“庆成”这座郡王府,在汾阳城存在了200多年,子孙繁衍共11代。庆成王府无疑成为了明朝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王府之一。

  当时汾州城几乎成为除官府、寺庙之外,一座堂而皇之的庞大皇城。朱姓在古汾州的繁衍壮大,客观上带来了京城文明,有力地促进了汾阳经济的发展、民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后来数百年文化的崛起。

  刘志军通过潜心研究发现,铭文中“奉国中尉”后是一长串的姓名。其中最先的两个人是慎錞和慎钟,且这两个人姓名与后面人之间有明显的间隔,两人也没有写上姓,显然他们就是朱氏宗室,“表明此两人,应该与后面的人在身份上有所区别。”刘志军查阅《明史》发现,其中即有一人名慎钟,此人为明庆成王朱济炫七代孙。朱慎钟气质敦厚,有贤孝名,生年不详,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以奉国将军改封长孙;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袭封庆成王。那么,铭 文中的慎钟是不是《明史》中的庆成王朱慎钟呢?

  刘志军指出,“慎钟”这一人名是否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庆成王府”与“西河王府”内各有一名叫“慎钟”的人呢?其次铭文中的慎钟与《明史》中的慎钟是不是一个人呢?青铜铭文中慎钟的身份是“奉国中尉”,这明显是宗室人员的封号,侧面的铭文中也确定其为“宗室”身份,可以肯定此慎钟是 朱氏宗室无疑。

  “铭文中落款为山西平阳府晋西河王府,所在地点也与《明史》记载的一致,是为同一个地方,均为晋王系统所在地。”刘志军认为,在宗室人员中,同一时期、同一谱系下、同一谱字派、血缘关系极为亲近的两王府的皇亲宗室,并且有一人还贵为“王”,在明朝极为严格的宗法制度情况下,是很难有重名者的。 “因此,铭文中的‘奉国中尉’慎钟应该就是《明史》中的庆成王朱慎钟”。

  朱慎钟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去世,而此像铭落款为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所以此铜像为其逝世后14年才铸造,并供奉到武当山。

  刘志军又惊奇地发现,慎钟既然是庆成王,应该落款为“庆成王府”才合乎礼制,为何落款是“西河王府”呢?是否是两个王府合铸呢?“铭文中在慎钟之前,有一个叫慎錞的人,那么他是庆成王府还是西河王府的人呢?关于此人,史书没有记载,而他的名字却在慎钟之前,同为奉国中尉。”刘志军发现,《明史》中明确记载,慎钟是“以奉国将军”的身份改封为长孙的,明显与造像中铭文记载的身份存在差别。

  《明史》记载表明,第二代晋王与第一代庆成王为同父异母的兄弟,第一代西河王则为第二代晋王的儿子。也就是说,第一代西河王为第一代庆成王的侄子,或者也可以说西河王是晋王下封的王府,与庆成王府无关,但从血亲关系上不难看出,庆成王府与西河王府之间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可以说,朱慎钟本不是庆成王府的人,而是过继过来的。极有可能是从西河王府而来。只有这样,史籍与铭文才能更好的契合。”刘志军说。“这同时也证明了,铭文与《明史》中慎钟身份的差别是有合理原因的。他在西河王府系统中,是奉国中尉,为了让他名正言顺地继承庆成王,于是‘以(有凭借的意思)奉国将军’的身份来封袭。其去世14年后,在铸造这尊青铜真武像时,因为某种原因,他的身份回到了西河王府系统,因此也就有了铭文上的奉国中尉身 份。”

  流散69年,武当铜像辗转归故里

  那么,这尊一级武当文物缘何馆藏在十堰?其实,这6尊武当山铜像曾漂流在外长达69年,2007年6月21日才从安康回到阔别已久的十堰家乡。那么,价值连城的武当山文物怎么流失到了安康呢?这要追溯到抗战时期。

  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部队向四川转移时,将武当山周府庵、遇真宫、元和观、太子坡等宫观的大部分铜像拆下来运往重庆兵工厂制造兵器。为方便运输,他们将部分铜像在汉中进行熔化。后来被一武当山道人发现,收集了一船还没有来得及被熔化的铜像,准备回运武当山,当运至安康时,因遭遇日机轰炸, 只好停放于汉江边,后散失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安康地区成立了中心文化馆,将这批铜像运到馆内保管。“文革”期间,文化馆干部为保护这批铜像的安全,分别进行了分开包装,存放于偏僻的地方。后被发现后,部分被拉到沙滩作枪靶射击,其他的铜像也有幸保存了下来。

  1984年,安康地区成立了博物馆。后来,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历史博物馆馆长李启良在当地收集到了这6尊铜铸鎏金铜像。2006年8月,十堰市文物部门以抗战为课题,派人前往安康历史博物馆进行调研,李馆长有意促成这批文物的回归。在国家文物局以及陕西、湖北两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 6月21日,漂泊在外长达69年的6尊铜像终于回到十堰家乡。

  刘志军指出,唐宋元明清时代,武当山各宫观庵庙曾供奉过数以万计的道教神仙塑像和画像,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品。可惜,由于历朝历代兵火之灾和“破四旧”的毁坏,不仅神仙画像被焚毁殆尽,而且山下的铜铸、铁铸神像也多被砸毁。此批铜像的回归,为研究武当山道教造像来源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武当真武铜像

上一篇:迷人的春季 和武当山来一次亲密约会
下一篇:武当山现梦幻雪景分外妖娆

相关文章
武当太极养生圣地
武馆简介|媒体报道|学员心声|常见问答|教练岗位|武当武术视频|武当太极服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