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仙山武当 | 关闭窗口 | 返回首页
一、禀太和之元气 为历代之仙山  
  “太和“一词出自《易.乾》:“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武当山生成极早,即《道经》所谓“自有太极,便生是山”。因该山禀太和之元气,故名太和山。另一说是指太和之精气是阴阳交会,动和之元气,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学道之人都在此山修炼。陶弘景《玉匮记》载“太和山形,南北长,高大有神灵,栖凭之者甚多。”鲍圣的《南雍州记》说:武当山“学道者常以为计,相继不绝。”
  《太和山志》载:东周时,尹喜在涵谷关迎老子《道德经》后“托疾不仕”,来武当山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汉时,大将军戴孟借替圣上采药之机,隐于武当山落帽峰,马明生在武当山石室炼丹合药,阴长生在武当山五龙宫隐仙岩的炼丹炉至今犹在;东晋名人谢允,华阳令徐子平,梁益州刺史刘亮,萧齐时、刘虬等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纷纷来武当山修道。唐时,武当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个福地。著名道士孙思邈、吕洞宾等相继来武当山修道。
  宋代,武当山道教得到皇室推崇,著名道士陈抟、邓若拙、谢天地、孙元政、邓安造、曹妙观等使武当山道教得到新的发展。元代朝廷崇奉真武,元仁宋与真武圣诞同时,每逢生日,必当大规模朝敬,武当道教因此大兴。著名道士汪贞常、张道贵、叶云菜、鲁大宥、张守清借机发展武当道教,使之成为“神仙炼性修心之所、国家祈福之庭,”与道教正一派祖庭龙虎山齐名而立。
  明朝为武当山道教鼎盛时期。在明朝朝廷政治与经济的大力扶持下,武当山成为“皇室家庙”和全国最大的道教教团和道场。明成祖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明世宗则封之为“玄岳太和山”,并立“治世玄岳”石坊,标榜要以武当道教的精神来治理世界。武当道教成为皇室的御用宗教。高智商知识分子纷纷入山修炼,使武当山高道辈出,出现了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任自垣等学识渊博、道功高深的道士。他们崇奉真武大帝,重视内丹修炼,擅长符箫禳裣,强调忠孝理论,使道、儒、佛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山道教得以全面形成,成为“天下第一仙山”。
  清代,虽然朝庭上层信奉萨满教,对道教采取简约政策。但由于武当山真武神法力中所具有的祈雨求晴、治病祛瘟、消灾免祸、生儿育女、发财致富、功名寿考等神性能满足人们各种世俗欲望,真武依然为最受民间欢迎的神灵之一。武当山作为真武显圣的仙源仍然受到中下阶层人民的普遍关注,朝圣进香活动依然有增无减,络绎不绝。武当山道士白玄福、杨常炫、张静明、杨来旺、王复渺、徐本善等积极复兴武当山道教,使之得以传承与延续。
下一篇: 【二、五岳之长兄 四镇之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