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仙山武当 | 关闭窗口 | 返回首页
二、五岳之长兄 四镇之叔伯  
  武当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东连汉江平原,南靠神农架,越巫山,临长江。民国《续修大岳太和山志》曰:“太和居荆之梁、豫之交,下蟠地轴,上贯天枢;左夹岷山,南绕长江;右分蟠冢,北迥汉水,”它具有“七十二峰,根盘八百里,三十六岩之幽虚,二十四涧之迄逦,五台十井之悠悠,三泉二潭之溺溺”河谷清澈,溪涧纵横,弯曲回环,居洞谷之胜,拥林泉之幽。
  它历经沧海桑田地质变迁,又经旷日持久,锲而不舍的水雕风琢,造就了其奇伟峻峭的地貌景观和异彩纷呈的自然山水。它那墨绿的水,苍翠的山,山水相映,碧绿透明,如诗如画,醉人心扉!故有这样的赞誉:神龙爱僻潜还见,好鸟依人去复来。
  由于武当山在地势升降,断层交切,节理裂隙,冰川活动、日月刻蚀中形成整体山脉呈金字塔状,一峰突兀为中心,众峰环绕呈放射形,沿山阶地群峰林立,形成的“七十二峰朝大顶”的雄奇壮观景象旷世罕见。“其观众山之周遭回绕,拱向环簇,有如王者之临诸候,大宗之俯族属,是乃五岳之长兄,四镇之叔伯。”具有极高的牢美价值。同时,它的自然风光与封建伦理思想观念相吻合,形成了外部形态美与内在意蕴美的统一,造成了审美需要与政治、宗教等社会因素的互动,构成了武当山的综合美。
  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香炉峰因造型端庄最早引起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并得到开发。北魏、郦道元《水经柱》说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博击香炉,婷婷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
  唐朝时,因武当山节度使姚简在此求雨,得五龙显圣、普降甘露,唐太宗李世民敕建“五龙观。又因吕洞宾《赞太和山南岩》诗: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石缕状成飞凤势,龙纹绾就碧幔还;灵源仙洞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南岩引起游人重视,并得到开发。
  宋时,因徽宗南柯一梦,“甲午劫火,举者擎之南游,”便请风水先生勘查认定:紫霄展旗峰为克火之要冲,随建紫霄大殿供奉真武。紫霄宫建设由此而始,元仁宗时敕封为“紫霄福地”,至明朝再行扩建,成为武当山著名的中心福地。
  元代,人的审美中心开始上移,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二年,天下大旱,南岩主持张守清应诏在雷神洞祷雨成功。仁宗大喜,以皇太后为首的达官贵人纷纷拿出私钱,协助张守清建成天乙真庆宫殿。南岩成为元代最著名的宗教活动中心。同时,元代还建成了天柱峰石殿、铜亭、铜殿,并供奉真武帝像。
  明代,成祖朱棣派当时最有名的风水师到武当山仔细勘查,按照道教“天人合一”与皇权和神权相统一的理念,历时10多年,大规模扩建、重建、新建武当山各道场,使真武修道升仙之“福地”变成为真武坐镇天下之“圣地”,将原道教活动中心由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延伸到天柱峰,形成了以金殿为中心和全山建筑与之相吻合的建筑格局,使从古均州到金顶120华里沿线上的建筑按照“人、地、天”的次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谐建筑群,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世间罕见,使武当山当之无愧地成为“五岳之长兄,四镇之叔伯”。
下一篇: 【三、祈雨求晴 五龙显圣】